帮你快速找医生

中耳炎诊断与治疗

2017年08月24日 1843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耳炎分为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两者都可再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分泌性中耳炎以耳闷胀与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而化脓性中耳炎以耳流脓与鼓膜穿孔为主要特征,两者均可导致耳鸣、耳聋与眩晕。分泌性中耳炎也可转化为化脓性中耳炎。


诊断策略:

急性炎症以确诊疾病为主,慢性炎症则须应以病因诊断为主。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临床听力学检查结果,确诊中耳炎一般不难。如临床诊断出现困难或需要确定鼓室内病变范围时,可选择CT等影像学检测,以作为诊断参考。但中耳炎的病因诊断有时非常耗时,而且非常困难。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与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和免疫反应等有关。其中

咽鼓管功能障碍为本病的基本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主要是: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鼻咽淋巴组织增生、鼻咽癌等。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细菌感染。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在病变迁延为慢性的过程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见于冬春季节,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期未及时治疗或用药不当,患儿自身抵抗力差或病菌毒性过强而迁延为慢性。一般认为,急性中耳炎病程延续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就可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鼻部、咽部的慢性病灶可能是主要病因。

治疗策略: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以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为首选。一般不主张不加选择地过早进行有创诊治,如鼓膜穿剌抽液、鼓膜切开术或鼓室置管术(这些治疗往往增加患者痛苦,升高医疗费用,并可能导致并发症或后遗症)等。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原则上应在明确病因后再治疗(否则有可能造成误诊误治),亦可根据具体病情考虑边治疗边检查,或边检查边治疗,以尽快缓解患者症状,节省诊治费用和时间。

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急性期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慢性期则根据病变性质与鼓膜穿孔大小决定保守治疗或手术(门诊或住院)治疗。来源于网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