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唐医易先生经方医案赏析

2016年04月05日 363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唐医易先生是笔者的一位民间师傅,临床喜用经方,用药平和,常在档口开一小门,患者预约上门来诊,师傅常说:“经方学的好,医生就是开一扇小门,患者也是一样源源不断,不会因为你未开大门而门可罗雀”。 唐医易先生著有《民间中医唐医易先生伤寒论讲稿》作为易医堂师门内部资料,是唐医易先生用于师传教育的教材,其内容浅显易懂,特别是讲稿中其【应用发挥】部分为唐医易先生运用经方的独特经验。

       笔者的两位师傅唐师(唐医易先生)和刘师(刘志龙教授)虽都善用经方著称,但又各不相同,唐师喜用伤寒论原方,加减用药亦多遵经方之药,而刘师喜活用经方,常师其法,不泥其方,加减用药亦多时方之药。唐师在民间基层,患者多为常见病或疑难杂症,刘师在三级综合性医院专科门诊,患者多为慢性病、肿瘤。其实处方用药的习惯和患者群有莫大的关联,并非仅仅只是医生的喜好而已。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唐医易先生运用经方的验案:

       【甘草泻心汤治疗手足口病案】

       手足口病一:麦某某,男,2010年1月26日出生。2012年7月2日星期一,家长代诉:前晚发烧38.5度,喊口痛,到某医院治疗,诊断手足口病。临床见舌头溃疡,手指起泡,脚掌侧起泡。大便硬难解,羊粪状。指纹色紫青,脉沉滑细,一息6至。

       处方:炙甘草15克,黄连5克,黄芩5克,干姜5克,党参5克,姜半夏(打碎)5克,桔梗5 克,四剂

       后记:前药四剂后诸证痊愈。

       手足口病二:龙某某,男,20061月生,2011527日星期五,家长诉:周二起手足口病,目前有咳、有痰、口腔溃疡、舌糜、唇口起泡溃疡,手掌起泡,23天未有大便,发烧由37.538.8度。脉浮弦滑细,一息6至。

       炙甘草20克,黄连5克,黄芩5克,干姜5克,党参6克,姜半夏5克,桔梗6克,三剂。

       2011年5月29日星期日,前药后症状大为减轻,手掌的疱疹已经痊愈,口唇也好了不少,大便也有了,目前是有咳嗽有痰,有喷嚏有涕,舌色正常,看到多处溃疡,舌苔白厚腻。指纹色淡紫,脉浮弦滑,一息6至。

       炙甘草20克,黄连5克,黄芩5克,干姜5克,党参6克,姜半夏5克,桔梗6克,六剂。

       2011年6月5日星期日,家长诉:前药后手足口病愈。

       黎崇裕按:此乃甘草泻心汤去大枣加桔梗,合桔梗汤之意。吾师用此方用于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屡试屡效。用此方清除手足阳明经的湿热,给胃肠道大扫除。方中重用炙甘草为君,取其有缓急作用,“病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更兼有清热解毒之效。吾师嘱咐对手足口病不能用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这些清热苦寒药物,用则发热甫退甫烧。吾师运用甘草泻心汤之经验如下:

       1、脏躁本病以女性患者为多,因思虑忧愁过度,久之,气机不利,营血亏损,心肝血虚,血燥肝急,心神失常,导致本病。证见未发时精神忧郁、幻觉、感情易冲动、知觉过敏或迟钝等先期证状。发作时胸闷、急躁、无故叹气或苦笑皆非,妄言乱语,甚则抽搐,但面色不苍白,意识不完全丧失。本病皆因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生痰,湿久化热,痰热互结,影响心神,遂为恍惚、苦笑皆非之脏躁。用本方健运中焦,清化湿热,去痰补虚而愈。

       2、癫痫本病除遗传外,还因惊恐,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伤及肝、脾、肾三经,使风痰随气上逆所致。证见短暂的失神、面色苍白、双目凝视,但迅速恢复常态;或是见突然晕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牙关紧急,四肢抽搐或口中发出类似猪羊的叫声,醒后除感觉疲劳外,一切如常人。用本方健运中焦,清化痰热,降痰顺气,对轻型的患者久服也可痊愈。

       3、口糜口腔舌头溃疡。《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多因膀胱水湿泛溢和胃肠积热、脾经湿热,日久湿热蕴结,化为热毒,循经上行,熏蒸口舌,腐蚀肌膜。临床可见患者兼有胃肠病或大便失常,用本方清热、解毒、健脾、燥湿和发散郁热而愈。

       4、手足口病证见口腔、舌头、嘴唇高度溃疡,唇口边循阳明经循行位置起泡破后流水脱皮,双手掌、脚掌也可见起泡破后流水脱皮,伴有高热或低热,病灶处灼热疼痛,现代医学称“手足口病”。用本方加大甘草量,去大枣,加桔梗治之可愈。

       【同为外寒内饮,经方处方相异案】

       张某某,女,1987年3月生。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主诉:昨天外感,现鼻塞有涕,咽喉很痒,咳嗽乏痰,二便正常,舌质淡,有瘀斑,苔白腻。右脉浮弦紧数,左脉浮紧数。

麻黄10克,桂枝10克,姜半夏(打碎)12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10 克,干姜10克,炙甘草9 克,四剂。

       2012年12月12日星期三,主诉:昨日诊后回家服药一剂,咳嗽大为减轻,但昨晚洗浴后,稍有受凉,继而腰背拘紧,呕吐,鼻塞流涕,今早又咳嗽,二便正常。舌质淡白,有齿痕,苔白厚腻湿滑。六脉浮弦紧数。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姜半夏(打碎)12克,大枣5只,生姜10克,三剂。

       2012年12月14日星期五,来电,前药后诸症愈。

       黎崇裕按:本案患者鼻塞有涕,咽痒咳嗽,苔白腻,脉见浮紧,属外寒内饮,故而选用小青龙汤外解寒内温饮,即《伤寒论》第44条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正当病情进入坦途之际,怎料再次感寒,虽两感于寒,机体反应症状却不一,所以同样的体质在相同的六淫因素下,因为身体状态不同,所出现的症状表现亦不一样,但是病机却是不变的,都是外寒内饮,治法亦是不变的,都需要外解寒内温饮,但选方却会有所不同,故而二诊改用葛根加半夏汤,《伤寒》第33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处方与病机相应,故而药到病除。

       伤寒论中未描述小青龙汤之脉象,刘渡舟先生对于小青龙汤的禁忌症却是参考了大青龙汤条文来的,那我们来看到小青龙汤的脉象是否也可以参考大青龙汤的条文呢,值得我们临床思考,如“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大青龙汤发之。”“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所以我个人觉得小青龙汤的脉象严格来讲是应该浮脉,或者浮紧,或者浮缓。如果外感咳嗽见弱脉,当慎用,谨防有变,切记!

       【麻黄汤用桂枝汤法案】

       余某,女、47岁,2002年 2月 2日决诊。时值腊月岁末,因数日公事繁忙催收货款,驾驶摩托车劳碌于寒风之中。是夜甚觉劳累,次日凌晨起浑身寒颤,头疼身痛,身盖三床棉被尚觉寒冷,其夫急电招我前往诊视。榻前见其三床丝棉被紧盖覆面,呻吟之声不绝,舌色淡、苔薄白、面色苍白唇青暗。伸手切脉手不烫,一息四、五至,六脉浮紧。问其何时起病,有何所苦?答谓;昨夜回家 11时许,洗澡后疲惫身重,即睡觉。可凌晨1时过后越来越冷,叫其夫加被加至三床仍不觉暖,继而浑身骨头疼痛。问:曾发烧喘咳出汗否?答:没有,现在只是冷得难受,浑身骨头疼得利害,头痛到眼睛都难睁开。于是立方:麻黄12克,桂枝9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一剂。

       药后未得汗,寒颤稍减。再方:

       麻黄15克,桂枝12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二剂。

       药后仍未出汗,症状如前,遂当机立断煎第二剂,服药后20分钟仍未有汗。细思其脉症相合,何以麻黄汤不汗呢?这大半天已服了三剂麻黄汤,大概是寒邪太重药力仍在搏斗,于是嘱给她一杯热开水以助药力。20分钟后即遍身汗浆浆,全身舒泰而愈。

       黎崇裕按:此是麻黄汤证,但是用麻黄汤法却不得汗,真乃“明明和条文相对应,处方下去,病却纹丝不动”的真实写照,故转而仍用麻黄汤,但却采用桂枝汤法,终于汗出病退,全身舒泰而愈。仲景在桂枝汤方后用法注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桂枝加葛根汤方用法注明:“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后世所谓麻黄法、桂枝法等其实就是有此衍生而来。

       【经方联合组方治疗小儿慢惊风案】

       刘某某,女,2012年12月生。2014年5月6日星期二,携来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出院记录:入院日期2014-04-14   出院日期2014-04-23   入院诊断:1、抽搐查因:(1)癫痫?(2)上呼吸道感染   出院诊断:1、非典型性热性惊厥  2、上呼吸道感染。家长代述:去年农历11月起病,起病时先是流涕,继而痰多、发烧、咳嗽、抽搐,每次发作都是烧到38℃就会抽搐,面色变紫黑,痰去后抽搐解除(平均3-4天发作一次,发作时就去医院输液治疗)。目前是胃纳差,二便正常,睡眠时可闻水鸡叫声,喘咳频繁,隔几天需去医院输液治疗控制缓解。现舌质略淡,苔薄白,指纹色青红,脉浮滑细,一息5至(率不整)。初步诊断:慢惊。处以射干麻黄汤加味:

       1、射干6克,麻黄5克,姜半夏6克,紫菀6克,款冬花6克,细辛1.5克,五味子3克,胆南星6克,大枣4枚,生姜5克,四剂。

       2、半夏曲10克,生姜3片,水煎服,四份。

       2014年5月10日星期六,家长代述:前药后症状减轻。痰减少很多,用药后未再抽搐。目前是有点咳嗽,还有流鼻涕,胃口正常,睡眠有点烦躁,大便量少,小便正常。现舌质略淡,苔薄白,指纹色青红,脉浮滑细,一息6至(率不整)。

       1、射干6 克,麻黄5克,姜半夏6克,紫菀10克,款冬花6克,细辛1.5克,五味子3克,胆南星6克,广陈皮4克,大枣4枚,生姜5克,六剂。

       2、半夏曲10克,生姜3片,水煎服,六份。

       黎崇裕按: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本案自2013年农历十一月至2014年5月有四个多月,已经属于慢惊风。对于慢惊风的治疗,《中医儿科学教材》以补虚治本为主。土虚木亢型,治以健脾平肝,用缓肝理脾汤;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用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阴虚风动型,治以育阴潜阳,用大定风珠治疗。然临床不可胶着,如本案虽然病程时间长,但非虚证,依旧是实证,患者睡眠时可闻水鸡叫声,喘咳频繁,痰去后抽搐解除,说明是此慢惊乃痰饮为患,痰饮不去,病根不除,焉能安稳?《金匮要略》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故而采用联合组方,另加用胆南星广陈皮加强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之效。吾师活用小半夏汤,用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后不但可加强止咳化痰,平喘降逆,和胃止呕之功,还有消食积的功效,可谓一举两得。经方临证向来有是证用是方,故而四月之病二诊而愈。

       (原文发表于《2016江苏省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暨经方医学论坛年会论文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