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基本信息

  • 科室: 感染科 
  • 别名: clonorchiasis sinensis
  • 症状: 腹痛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疫区人群
  • 相关疾病: 寄生虫病 

概述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流行于广东、山东、河南等24个省、市、自治区。
Mc Connel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尸体的肝胆管内查见此虫,1875年在日本也发现此虫,以后国外各地,如越南、毛里求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埃及、波兰等陆续报告有华侨感染此虫。我国于1908年首次发现本病患者。1956年在广州明代古尸、1973年湖南省衡阳北宋古尸和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西汉古尸内分别检出华支睾吸虫卵,可以确定本病早在500多年前、700多年前和2300多年前即已存在,且分布范围较广。[收起]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流行于广东、山东、河南等24个省、市、自治区。
Mc Connel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尸体的肝胆管内查见此虫,1875年在日本也发现此虫,以后国外各地,如越南、毛里求斯、美国、澳大...[详细]

病因

华支睾吸虫是雌雄同体的吸虫。其生活史复杂,按发育程序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虫等八个阶段。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系统,尤其在胆管的分支部分。偶亦可见于胰腺管内。成虫虫体狭长、扁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圆,状似葵瓜子仁。体表无棘,呈褐色半透明。大小为(10~25)mm×(3~5)mm,有口、腹两个吸盘,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肠管。生殖器官系雌雄同体,其两个睾丸均呈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端(图1)。成虫蠕动缓慢,大多吸附于胆管内壁黏膜。其虫卵是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约为(27.3~35.1)μm×(11.7~19.55)μm,呈椭圆形,略似电灯泡状,壳厚,呈棕黄色,一端有陷入于卵壳中的小盖,在连接处卵壳增厚,卵内含一个毛蚴。

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内中、小胆管内,有时移居较大胆管或胆总管,大都是吸附于胆管内壁的黏膜,以组织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质为营养,营有性生殖。虫卵随胆汁到达肠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如落入池塘和溪沟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沼螺、豆螺等)吞食后,卵内毛蚴即在螺肠内孵出,穿入肠壁,在肠道周围软组织内先后发育为胞蚴、雷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逸入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鲩鱼、麦穗鱼、棒花鱼、鲫鱼及鲤鱼等)或淡水小虾体内,形成囊蚴。人或其他终末宿主动物如吃进含有囊蚴而未煮熟的淡水鱼或淡水小虾后,囊蚴外壳可被胃酸及胰蛋白酶消化,在十二指肠内幼虫脱囊逸出。幼虫沿胆总管移行至肝内胆管寄生,最后在胆小管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囊蚴至成虫成熟排卵需1个月左右,自虫卵至成虫的全部生活史约需3个月(图2),成虫寿命可长达20~30年。

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多种淡水螺,迄今在我国已证实的主要有三种:①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us,又名莲馨卜螺、傅氏豆螺),分布于我国的辽宁和四川地区;②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又名长角豆螺),分布于华中、东南及华南地区;③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以华南地区为多,江西、四川、河南等均有发现。均属小型螺蛳,对环境适应性强,能常年生活于鱼塘、田沟、灌溉沟及小河中。国内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以纹沼螺分布较广,螺的感染率为0.1%~13.1%,以广东、河南及四川等地区为高。长角涵螺的感染率为0.3%~27.5%;而赤豆螺的感染率为0.11%~0.36%。
本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我国已证实的有70多种。淡水鱼类可感染本虫囊蚴的都属于鲤鱼科(Cyprinide),其中以白鲩鱼(草鱼)、黑鲩鱼(青鱼)、大头鱼、鳊鱼、土鲮鱼、鲤鱼、麦穗鱼等为主。此外,福建、辽宁、江西和广东等均报道淡水虾亦有被感染,成为第二中间宿主。华支睾吸虫对各种鱼的感染无严格选择性,不论大鱼、小鱼都可被感染。鱼的感染程度轻重不一,一般以鲩鱼及麦穗鱼的感染率最高并较广泛。囊蚴可分布于鱼体的各部分,一般以鱼肉及鱼头内最多。鱼的种属不同,囊蚴的分布亦可有不同。[收起]
华支睾吸虫是雌雄同体的吸虫。其生活史复杂,按发育程序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虫等八个阶段。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系统,尤其在胆管的分支部分。偶亦可见于胰腺管内。成虫虫体狭长、扁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圆,状似葵瓜子仁。体表无棘,呈褐色半透明。大小为(10~25)mm×(3~5)mm,有口、腹两个吸盘,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肠管。生殖器官系雌雄同体,其两个睾丸均呈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端(图1)。成虫蠕动缓慢,大多吸附于胆管内壁黏膜。其虫卵是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约为(27.3~35.1)μm×(11.7~19.55)μm,呈椭圆形,略似电灯泡状,壳厚,呈棕黄...[详细]

发病机制

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在人肝内小的或中等大的胆管内,但也可在胆总管、胆囊、胰腺管甚至十二指肠或胃内发现。寄生于人体的虫数一般为十数条至数百条,安徽陈约翰报告1例尸解中有9万条虫。广州朱师晦等发现1例临床疑诊肝癌患者,手术中发现华支睾吸虫成堆堵塞于肝胆管及胆总管,约有数万条之多。本病的病理变化是由其虫体与虫卵及其毒性分泌物所产生的阻塞与刺激形成的损害所致。发病与否和病变程度与寄生虫数有密切关系。感染轻者,虫数自十余条至数十条,无临床症状,亦无肉眼可见病变。感染较重者,虫数可达数千条以上,肝内胆管及其分支均充满虫体和虫卵,可发生胆管阻塞、胆汁淤积等病变。由于左肝胆管较平直,幼虫易于入侵,故肝左叶被华支睾吸虫寄生的机会较多,病变也常较重。
当胆管内有较多成虫寄生且持续时间较长时,虫体及虫卵的机械刺激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胆管上皮细胞发生脱落,以后呈腺瘤样增生,胆管壁增厚而逐渐变狭窄,加上虫体与虫卵的堵塞,导致胆汁淤滞,胆管呈圆柱状或囊状扩张。扩张的胆管压迫周围肝组织,在虫体与虫卵的作用下,肝脏可发生脂肪变性,甚至坏死。胆管周围与门静脉周围均见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并向肝实质扩散。
过去曾经认为本病引起肝硬化者不多见。然而,已在多个地区发现重度感染儿童病例,可能由于同时存在的营养不良等原因,肝实质细胞可以发生营养不良、脂肪变性、萎缩、坏死甚至导致门脉性肝硬化。偶可由于长期胆汁淤滞,演变成胆汁性肝硬化者。
虫体与虫卵可顺流至胆总管或胆囊内,造成机械性阻塞并常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成虫也可寄生在胰腺管内,发生胰腺管炎和胰腺分泌不良的症状。虫卵、死亡的虫体、脱落的胆管上皮、炎症渗出物、细菌等均可构成结石的核心,导致胆石症。有人认为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亦有学者认为本病的胆管上皮细胞腺瘤增生,有可能导致胆管癌。
关于华支睾吸虫病的免疫机制问题,迄今了解甚少。实验结果表明本病引起免疫应答的抗原主要来源于此种吸虫的代谢产物而不是虫卵。根据对代谢产物进行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分析,提示其中的酶可能是有效的抗原成分。抗原形成的部位,从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术的定位观察结果,显示特异性反应存在于成虫的表皮、口吸盘、肠管、睾丸、贮精囊、受精囊和卵巢。本病的免疫表现,其抗体应答与其他寄生虫感染相类似。患者血清中最易检测到的是特异性IgG抗体,大多数患者的此类抗体水平与感染度呈正相关。部分患者血清中亦有特异性IgE抗体。有报道用成虫匀浆粗制抗原免疫家兔后,取其血清制备的抗成虫IgG抗体,对其成虫存活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经人工免疫的动物对再感染无保护性免疫作用。[收起]
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在人肝内小的或中等大的胆管内,但也可在胆总管、胆囊、胰腺管甚至十二指肠或胃内发现。寄生于人体的虫数一般为十数条至数百条,安徽陈约翰报告1例尸解中有9万条虫。广州朱师晦等发现1例临床疑诊肝癌患者,手术中发现华支睾吸虫成堆堵塞于肝胆管及胆总管,约有数万条之多。本病的病理变化是由其虫体与虫卵及其毒性分泌物所产生的阻塞与刺激形成的损害所致。发病与否和病变程度与寄生虫数有密切关系。感染轻者,虫数自十余条至数十条,无临床症状,亦无肉眼可见病变。感染较重者,虫数可达数千条以上,肝内胆管及其分支均充满虫体和虫卵,可发生胆管阻塞、胆汁淤积等病变。由于左肝胆管较平直,幼虫易于入侵,故肝左叶被华支...[详细]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的有无、轻重,因人体感染程度及人体反应性而异。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常有重复感染,因而潜伏期不易确定,估计约为1个月。一般起病缓慢,症状多在消化系统,如食欲减退,轻度腹泻等。但当大量感染时,特别是来自非流行区居民在大便出现虫卵前,可呈急性发病,称为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感染轻者,除大便内有虫卵外,无明显症状,也可略觉食欲不振,胃部不适。轻度腹泻,易疲乏及精神不振。重症常有慢性胆管炎、胆囊炎症状,如发热,复发性黄疸伴有全身浮肿、消瘦、心悸、眩晕、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肝脏先可触及,后渐增大,多以左叶肿大为著,以后可渐缩小。脾脏偶可触及,少数明显肿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可导致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出现腹水少尿等症状。重症儿童病例可出现发育不良、侏儒症。[收起]
临床表现的有无、轻重,因人体感染程度及人体反应性而异。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常有重复感染,因而潜伏期不易确定,估计约为1个月。一般起病缓慢,症状多在消化系统,如食欲减退,轻度腹泻等。但当大量感染时,特别是来自非流行区居民在大便出现虫卵前,可呈急性发病,称为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感染轻者,除大便内有虫卵外,无明显症状,也可略觉食欲不振,胃部不适。轻度腹泻,易疲乏及精神不振。重症常有慢性胆管炎、胆囊炎症状,如发热,复发性黄疸伴有全身浮肿、消瘦、心悸、眩晕、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肝脏先可触及,后渐增大,多以左叶肿大为著,以后可渐缩小。脾脏偶可触及,少数明显肿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可导致肝...[详细]

并发症

以胆道感染,胆管炎和胆石症最常见。
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很多,中山医科大学统计的2214例,有并发症21种共1220例占55.10%。最常见为胆道感染、胆囊炎和胆石症等胆系并发症,共474例占21.41%。虫很多时还能阻塞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有自胆总管去除450条成虫后得以痊愈的病例。此外,引起细菌性肝脓肿10例,占0.45%,并发肝硬化135例,占6.09%,胆管细胞癌5例,占0.22%。在儿童引起侏儒症32例,占1.44%。并发胰腺炎、糖尿病等胰腺疾患28例,占1.26%。并发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患208例,占9.39%。
根据对广州地区有华支睾吸虫感染者10486例和无此吸虫感染者87039例住院病历的分析结果,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和糖尿病的发生率有此吸虫感染者显著高于无此吸虫感染者。
在流行区常见先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再感染病毒性肝炎者。患病毒性肝炎后,其乏力及纳差等消化道症状会明显加重,肝、脾大可较显著,肝功能不易恢复正常,并常存在肝胆道感染,其黄疸亦较难消退。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再感染华支睾吸虫而致病情加重的报道。[收起]
以胆道感染,胆管炎和胆石症最常见。
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很多,中山医科大学统计的2214例,有并发症21种共1220例占55.10%。最常见为胆道感染、胆囊炎和胆石症等胆系并发症,共474例占21.41%。虫很多时还能阻塞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有自胆总管去除450条成虫后得以痊愈的病例。此外,引起细菌性肝脓肿10例,占0.45%,并发肝硬化135例,占6.09%,胆管细胞癌5例,占0.22%。在儿童引起侏儒症32例,占1.44%。并发胰腺炎、糖尿病等胰腺疾患28例,占1.26%。并发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患208例,占9.39%。
根据对广州地区有华支睾吸虫...[详细]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急性患者可有血液白细胞计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严重感染者尚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可达50×109/L,嗜酸性粒细胞有达60%以上者。慢性患者可呈轻度贫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加,多数病例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加(达5%~10%)。随着病程延长,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血清碱性磷酸酶、丙氨酸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活力增高。血浆总蛋白和清蛋白减少。
2.免疫学检查
(1)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①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具有操作简易和判断结果快速的优点,但其稳定性尚欠理想。抗原制备的方法基本上相同,但抗原的提取、用于致敏红细胞的抗原浓度、红细胞的处理等步骤和条件不同,检测的阳性率为68.4%~98.7%,差异范围较大。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用得较多的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检测抗体敏感性多为90%~95%,假阳性率1%~5%,对并殖吸虫病、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有约10%的交叉反应。
(2)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原:用双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本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循环抗原,用于疗效考核明显优于检测抗体的方法。
(3)皮肤试验:宜选用高稀释度抗原作皮试。通常以成虫盐水冷浸为抗原(稀释度为1∶15000~1∶30000)作皮内试验,阳性率可高达97.9%,与粪阳性符合率高达99.5%。本试验简便易行,特异性高,与其他吸虫类疾病几无交叉反应,具有辅助诊断和普查初筛的价值。研究证明,抗原稀释度至1∶15000时,与血吸虫病的鉴别率达100%,稀释至1∶30000时,与并殖吸虫的鉴别率为97.9%,与肝片吸虫为94.8%。
3.寄生虫学检查 主要是粪便检查。直接涂片法操作简便,缺点是在轻症感染者中,粪中虫卵很少,不易检出,通常多检几个涂片以提高检出率。沉淀集卵法可用清水沉淀,因虫卵较重而小故适用此法。也可用清水沉淀后再行离心,也可用盐酸乙醚处理再行离心,使虫卵集中沉在玻璃尖端而易检出。用氢氧化钠消化法还可兼作虫卵计数检查法,取粪便1g,置于装有10%氢氧化钠溶液5ml的离心沉淀管内,充分搅拌,消化1h后,用司氏计数管搅匀并吸取0.075ml作涂片,在显微镜下将全片的虫卵加以计数,再乘以80,即为每克粪便所含虫卵数。
胆汁或十二指肠液检查。用十二指肠引流术取出十二指肠液,尤其是胆汁,虫卵检出率大为提高。因虫卵从胆管直接排入十二指肠内,胆汁中虫卵最多且无杂物混合在内,容易检出。用引流的全部胆汁沉淀浓集检查虫卵,其阳性率更高。此外,亦有在胆道手术中发现成虫,胆道引流管中发现成虫或虫卵,或在肝穿刺术的穿刺针管内或组织块中发现成虫或虫卵,均有助于明确诊断。[收起]
1.血液检查 急性患者可有血液白细胞计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严重感染者尚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可达50×109/L,嗜酸性粒细胞有达60%以上者。慢性患者可呈轻度贫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加,多数病例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加(达5%~10%)。随着病程延长,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血清碱性磷酸酶、丙氨酸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活力增高。血浆总蛋白和清蛋白减少。
2.免疫学检查
(1)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①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具有操作简易和判断结果快速的优点,但其稳定性尚欠理想。抗原制备的方法基本上相同,...[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用B型超声波检查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时,可见肝内光点粗密欠均,有小斑片或团块状回声,弥漫性中、小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在1528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B型超声波检查时发现肝胆系异常变化的有210例,占总数13.3%。其中肝内小胆管壁回声增强120例,胆管壁增厚25例,胆石22例,胆囊异物7例,肝癌3例,脾脏大45例,尽管声像图无特异性,但仍具一定参考价值。
CT检查华支睾吸虫患者时,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周围均匀扩张,肝外胆管无明显扩张;肝内管状扩张,胆管直径与长度比多小于1∶10;囊样扩张的胆小管以肝周边分布为主,管径大小相近。少数病例胆囊内可见不规则组织块影。

诊断

本病的诊断首先应重视病史的采集。凡流行地区居民或到过流行区的旅行者,且有食生鱼史者,当发生慢性消化道功能紊乱如腹胀、腹痛、腹泻,不能容纳脂肪饮食及肝区不适等肝胆疾患的症状时,即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然后进一步作粪便及肝吸虫皮内试验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中找到肝吸虫虫卵。疑似病人如粪检虫卵阴性,则宜用十二指肠引流液找虫卵。

治疗

1.病因治疗 为本病的主要疗法。
(1)吡喹酮:剂量以25mg/kg,每天3次,连服2天,总剂量为150mg/kg为宜。治愈率达90%以上。由于吡喹酮毒性小,疗效高,对合并病毒性肝炎、G-6pD缺陷和其他器质性疾病者均可进行治疗,故认为它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
(2)丙硫苯咪唑 剂量每天20mg/kg,分2次服,7天为一疗程,1个月后虫卵阴转率为100%。其副作用轻微,疗效良好,而且价格较吡喹酮便宜,故可与吡喹酮并列为首选药物。
2.对症与支持疗法 重症病例有严重营养不良或肝功减退、肝硬化等症状时应先补充营养,保持肝脏,矫正贫血后再考虑病因治疗。有胆囊炎、胆总管阻塞等急性并发症时,应即予以手术治疗,继以驱虫治疗。[收起]
1.病因治疗 为本病的主要疗法。
(1)吡喹酮:剂量以25mg/kg,每天3次,连服2天,总剂量为150mg/kg为宜。治愈率达90%以上。由于吡喹酮毒性小,疗效高,对合并病毒性肝炎、G-6pD缺陷和其他器质性疾病者均可进行治疗,故认为它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
(2)丙硫苯咪唑 剂量每天20mg/kg,分2次服,7天为一疗程,1个月后虫卵阴转率为100%。其副作用轻微,疗效良好,而且价格较吡喹酮便宜,故可与吡喹酮并列为首选药物。
2.对症与支持疗法 重症病例有严重营养不良或肝功减退、肝硬化等症状时应先补充营养,保持肝脏,矫正贫血后再考虑病因治疗。有胆囊炎、胆...[详细]

预后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①感染的虫数;②重复感染情况;③治疗情况。轻型患者如不再重复感染,经治疗后预后良好。重型感染者甚至已发展至肝硬化者,如能避免重复感染,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及肝病变均可获得明显好转。并发胆囊胆管炎、胆管阻塞者,如及时治疗,预后亦良好。合并病毒性肝炎时,肝炎症状较明显,病程迁延,肝功能恢复较慢。

预防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进食生的或半生的被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的淡水鱼或虾所致。预防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把住经口感染这一关。此外,亦应注意控制传染源。
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普查普治传染源:在流行地区,必须加强普查工作,可先用皮肤试验进行筛选,阳性者再作粪检。粪便检查虫卵阳性者,均应给予药物治疗。
(2)动物传染源的管理:不能用生鱼虾或鱼内脏等喂猫、狗、猪等,以免引起感染。对这些家畜的粪便亦要加以管理,不让粪便入水沟和鱼塘。家畜中有感染者,有条件的亦给予驱虫。对野生动物保虫宿主根据情况加以捕杀。
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1)不吃未经煮熟的鱼虾: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使流行区居民家喻户晓,人人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不吃未经煮熟的鱼或虾,是预防本病最有效措施。实验证明,含有囊蚴的1mm厚的鱼肉投入98℃的热水中,经1s囊蚴即死亡,在70℃中5s即死亡;如含有囊蚴的鱼肉厚2~3mm,在70℃的水中,需8s才死亡;因此鱼肉越厚,需加热时间越长。囊蚴对调味品抵抗力较强,在醋中(约含醋酸3.36%),经2h才死亡,在酱油中(含氯化钠19.3%),经5h才死亡。因此,未经煮熟的鱼肉都有传播本病的可能。要注意厨房菜刀和砧板必须生熟食分开。教育儿童不能吃烤鱼、焙鱼、烧鱼或生的鱼干。
(2)加强粪便管理工作: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下鱼塘。不要在鱼塘上建厕所或把未经处理的粪便作养鱼的饲料。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环节是比较清楚的,只要抓住切断传播途径这个主要环节,再加以对传染源的控制,本病的流行是可以防止的。[收起]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进食生的或半生的被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的淡水鱼或虾所致。预防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把住经口感染这一关。此外,亦应注意控制传染源。
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普查普治传染源:在流行地区,必须加强普查工作,可先用皮肤试验进行筛选,阳性者再作粪检。粪便检查虫卵阳性者,均应给予药物治疗。
(2)动物传染源的管理:不能用生鱼虾或鱼内脏等喂猫、狗、猪等,以免引起感染。对这些家畜的粪便亦要加以管理,不让粪便入水沟和鱼塘。家畜中有感染者,有条件的亦给予驱虫。对野生动物保虫宿主根据情况加以捕杀。
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1)不吃未经煮熟的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