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104条结果

  • 现代医学治疗胆囊息肉仍局限手术治疗,而临床上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可不必行胆囊切除术,尤其是胆固醇样息肉和5mm以下的其他类型胆囊息肉。尽管一些文献报道胆囊息肉总的恶变率有3%-8%。但是胆囊息肉的直径大于1cm和年龄超过50岁者可考虑手术切除胆囊。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的优势是肯定的。然而根据以往多年来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所取得的临床经验总结,存在着其他疗法不可取代的优势,如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可以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等。但是中医药治疗本病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基础,有待进一步研究,把今后的研究重心放在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研究上来,为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开辟新途径。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37:38
  •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病人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此类病人应予定期随访(3~6个月)。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症状体征   病人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此类病人应予定期随访(3~6个月)。若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时才考虑手术。如届时胆囊功能良好,可作腹腔镜保留胆囊息肉摘除术。此类息肉往往<10mm(82%),以多发性为主(75%)。外观呈桑葚状,蒂细如线,质脆易落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01:59
  • 一听到“病变”,可能你会吓一跳。 那么,“病变”就真的很严重吗?胆囊息肉样病变是癌吗? 不要紧张。 其实这只是胆囊息肉的另一种说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就是指胆囊息肉。而胆囊息肉,是一种较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大部分都对身体没有伤害,只需要定期超声检查。只有小部分体积较大超过10mm,或者生长较迅速的息肉,会需要手术治疗。而对于一部分经检查高度怀疑为肿瘤性的息肉,即使暂时表现为良性,也需要密切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
    姜皓 副主任医师 2024-08-31 20:46:16
  • 胆囊息肉患者需要了解胆囊息肉的检查方法,可以选择经济合适的检查方法,也能更好的配合医师治疗。 胆囊息肉临床上首选超声检查。B超检查方法简便、准确率高、无创伤、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胆囊息肉的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胆囊壁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B超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为92.7%,特异性94.8%,胆囊息肉的B超检查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能清晰地显示胆囊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此外,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08:06
  • 胆汁酸比例增多,而次级胆汁酸中的石胆酸是结直肠癌触发剂,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研究显示胆汁酸尤其是次级胆汁酸的代谢产物可对肠道上皮产生致癌病变。另外,低纤维素饮食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诸多有害物质如次级胆汁酸等在肠道停留时间增加,与结肠黏膜上皮接触机会增多,若在高浓度次级胆汁酸及其它相关致病因子的持续作用下可致使受损的结肠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逐渐诱发形成腺瘤性息肉甚至大肠癌。 分析其可能机制是:大肠息肉患者体内多种胃肠激素和代谢紊乱,影响胆汁的肠肝循环过程,促进了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形成,而且大肠息肉患者若伴有腹痛、腹泻等明显不适症状时因进食减少导致胆囊内胆汁浓缩淤积,破坏了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42:22
  • 稳定关系的破坏,过量的胆固醇堆积于胆囊黏膜局部,并被巨噬细胞吞噬,最终变成泡沫细胞积聚而形成胆固醇息肉; (2)胆囊的植物神经病变,使胆囊的排空延迟; (3)胆囊壁超微结构的改变引起胆囊壁的微血管病变,导致胆囊周围神经传导阻滞,胆囊运动功能异常,胆囊收缩乏力,胆汁淤滞,黏稠度增加,排出胆汁受阻。 总之,对糖尿病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调脂治疗也非常重要,它不仅在于降低大血管并发症,亦能降低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的发病率。糖尿病患者合并胆囊息肉易发胆结石、胆囊炎,一旦发病即变化急骤,死亡率颇高。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03:14
  •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隆起的病变,多为良性。 胆囊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其中肿瘤 性质的息肉包括:腺瘤、腺癌;非肿瘤 性质的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症 息肉、腺肌瘤病。 胆囊息肉大多无症状,而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也有少部分息肉会引起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症状。那么什么样的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呢?胆囊息肉如果有下面的恶变危险因素,则应该手术行胆囊切除:1.直径超过1厘米;2.单发病变且基底部宽大;3.息肉逐渐增大;4.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等,特别是年龄超过60岁,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者。 病人如果没有以上情况,也没有症状,则不需要手术(其实大部分患者都属于这种情况
    孟凡斌 副主任医师 2024-07-05 07:17:39
  • ,但肝囊肿并存其他脏器病变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 有认为肝囊肿伴发胆道、胆囊疾患以及脂肪肝比例较高。肝囊肿并存的患者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远高于不并存肝囊肿的胆囊息肉患者, 因此推断胆囊息肉发生与肝囊肿可能存在有某种关联的机制, 比如肝胆系炎症、胆汁代谢等因素都可能与其形成有关, 值得进一步探讨;胆囊息肉并存肝囊肿的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但由于观察的例数不多, 尚需要更多资料来证实。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35:45
  •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病变,是指由胆囊壁向胆囊腔的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临床上,胆囊直径大于15毫米的息肉样病变,多数是恶性的。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在不同的临床研究中是不同的,最广泛使用的分类是肿瘤性与非肿瘤息肉。非肿瘤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腺瘤息肉、腺肌增生、炎息肉,肿瘤息肉包括平滑肌瘤、腺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胆囊息肉应根据其病理类型分类:胆固醇病变、良性非胆固醇病变和恶性病变。胆囊切除术后息肉病理活检显示息肉多为良性病变。胆囊息肉高度隐蔽,通常无症状,早期容易被忽视。大部分PLG是腹部超声检查不经意发现的。然而,大多数胆囊息肉如继续生长,可
    赵刚 主任医师 2023-09-21 09:20:52
  • 【方法】 采用超声方法对1032例抑郁症患者的胆囊息肉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与同期1123例未患抑郁症的普通人群进行比较。 【结果】 抑郁症患者胆囊息肉检出率为17.44%,未患抑郁症的人群胆囊息肉检出率为5.60%,差异有显著意义。按性别分层观察发现男性和女性抑郁症患者的胆囊息肉发生率均高于相同性别的未患抑郁症者. 【结论】 抑郁症患者胆囊息肉的发生率较未患抑郁症者为高。 【原因】 (1)抑郁症患者常伴有食欲减退症状,当长期不进食或进食少后,胆囊内胆汁浓缩,胆泥沉积,胆汁内的化学成分容易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容易导致胆固醇性息肉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38:40
1 2 3 4 5